建交45周年澳却炒作“中国渗透” 背后有何焦虑?
2017年,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建交45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澳媒体却捕风捉影地炒作“中国渗透”,并得到澳部分政治人士的迎合,让双边关系的气氛受到毒化,甚至波及当地华人社区。
4月20日,行人走在澳大利亚悉尼街道上。 新华社/法新
分析人士认为,炒作“中国渗透”体现了澳方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双重焦虑,但也应意识到,唯有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国,看待中澳关系,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毒化中澳关系气氛
近期,澳大利亚媒体不断发表一些针对中国捕风捉影、充满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的报道,炒作所谓中国对澳进行“影响渗透”。
澳领导人本月7日在澳联邦会议上称,澳方严肃对待有关报道,认为需要给澳中关系划出界线,澳将通过议会和法律来维护国家**。
与此同步,近期多所澳大利亚大学校园出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暴力伤害和侮辱事件。
18日和19日,中国驻澳各使领馆在网站发布消息,提醒中国留学人员注意安全风险。
美国《**》19日报道,澳领导人指控中国对澳渗透的论调已经引发强烈反应,让华人社区遭到不公平对待。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8日说,澳领导人言论毫无原则地迎合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充满对中国的偏见,纯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毒化了中澳关系气氛,损害了两国互信与合作的基础。对此,中方已向澳方提出严正交涉。
炒作背后的双重焦虑
分析人士认为,澳大利亚屡屡炒作“中国渗透”,与澳政府当前在内政外交上面临的双重焦虑有关。
在内政方面,当前澳大利亚执政联盟勉强控制议会多数席位,执政地位并不稳固,炒作“中国渗透”正是他们争取保守派支持打出的一张牌。
10月5日,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左二)在联邦政府委员会会议上发言。新华社/路透
外交上,澳大利亚防务战略专家休·怀特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新出现的地缘政治现实给部分澳大利亚人带来的不安:原本在安全上为澳大利亚倚重的美国已不再那么可靠,而中国正在澳大利亚经济和人口结构变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摒弃偏见才能互利共赢
中澳在贸易、健康、教育、旅游等各领域的合作为澳大利亚经济带来巨大助益,澳方一边享受中国带来的发展红利,一边对合作伙伴横加指责,实非明智之举。
11月23日,在澳大利亚城市墨尔本,澳大利亚外长朱莉·毕晓普出席中澳建交45周年纪念活动并讲话。新华社记者徐海静摄
但同时,也应看到中澳关系的大局。尽管中澳在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澳大利亚也存在大量对华友好人士,只是被毒化的气氛让他们难以发声。
唯有摒弃偏见,以诚相待,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真正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和两国民众的福祉。
背景链接
中澳合作为澳大利亚经济带来了强劲动力。澳政府12月发布的经济和财政状况展望报告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下,铁矿石价格高于预期,成为澳2017-2018财年财政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澳大利亚约有20万中国留学生,2016年访澳中国游客已达130万人次。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监制:李大伟记者:郭洋 徐海静编辑:孙浩 王丰丰 鲁豫]article_adlist–>